永春佛手茶栽培技術|永春佛手茶管理技術
5月份春梢硬化后定型修剪高度40—50cm,9—10月份控制在60cm以內,以后視佛手茶樹的生長速度,疏枝修剪至80cm內定型樹冠,高度一般不超過1m株高。
4、低產茶園改造:針對未老先衰茶樹、重采摘、輕管理的茶園等,樹齡在15年以上,均應采取深修剪直到臺刈、改種(套種)等技術措施,深修剪一般高度掌握在50—60cm,臺刈掌握在離地面20—25cm,由于臺刈都是從根頸部萌發(fā)的枝梢(新梢),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,可以形成整齊的樹冠和健壯的樹勢,在加強肥水管理下,能使茶樹迅速增長,對打造好佛手質量,提高檔次,創(chuàng)效益,爭品牌具有深遠意義,實踐證明,是切實可行的。對樹齡十幾年的中年樹,宜采取深修剪的辦法,重修剪的高度在離地面40—60cm為宜,一般疏剪去茶樹1/3—1/2,要求修剪整齊平整,臺刈與重修剪的時間掌握在春茶采摘后進行。
5、病蟲害防治:本地茶園常見的病蟲害是茶尺蠖、假眼小綠葉蟬、茶云紋葉枯病、茶毛蟲、黑刺粉虱、茶蚜、茶小卷葉蛾、茶菜枯病等多種病蟲害,以假眼小綠葉蟬、蚜蟲、粉虱為害最為猖獗,應采取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針,在增施農家肥有機質肥的基礎上,增強茶樹的健壯樹冠;提高抗病蟲害能力,加強預測預報、掌握好防治適期,防治指標,并嚴格按照無公害茶園可使用的農藥品種及其安全標準執(zhí)行,降低農殘,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保護天敵數量,以高效低毒等生物藥劑為主,把病蟲害的損失,控制在最小程度,并以生物防治為主,化學防治為輔的技術規(guī)范,嚴禁茶園使用除草劑。
耕作制度
根據該地實踐經驗每年淺耕削草3次,分別在3、6、9月份進行,深度為5—8cm,這樣即可消除雜草,又有利于防治病蟲害和疏松土壤。秋冬季進行一次深耕,深度為20—30cm,衰老茶園深度可達30—40cm,并結合施用基肥。深耕時距植株15cm以外進行,并注意少傷害根部,同時注意天氣變化,長期干旱天氣不能耕鋤,防止水分散發(fā)。
修剪技術
1、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。一般一年進行1—2次定型修剪,分別在2、6月進行,分3—4次完成。當茶樹長高30cm,主莖粗達0.3cm以上,并有1—2個分枝時,即可進行第一次修剪,修剪高度以離地15—20cm為度,以后每年定剪一次,第二次定剪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—20cm,第三次或第四次則分別在其上一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10cm左右。這樣連續(xù)通過3—4次定型修剪,把茶樹骨架控制在50—60cm,連同主莖形成5—6層分枝,在此基礎上結合打頂輕剪,多留少采,進一步培養(yǎng)樹冠和采摘面。
2、成齡茶樹的修剪。青壯齡茶樹每年、隔年或隔2年進行輕修剪1次,一般只修剪綠色嫩梢的一部分或僅達到紅梗部分,以后每次在原有修剪面上提高2cm左右,當輕修剪幾次,茶樹高度過高難以采摘,而且結節(jié)枝形成使育芽力下降時,就需要進行一次深修剪。深修剪即剪去結節(jié)枝,恢復育芽能力,一般深修剪程度約剪去10—15cm,以剪除該節(jié)枝層為度。深修剪后第二年仍進行輕修剪。
3、衰老茶樹的修剪。對于未老先衰茶樹、重采摘、輕管理的茶園等,樹齡在15年以上,均應采取深修剪或臺刈。一般在春茶采摘后進行,深修剪高度離地30—50cm,臺刈掌握在離地面20—25cm。重修剪或臺刈的茶樹一般要留采一年。經過一年的留養(yǎng)后,再進行打頂定剪和輕剪等一系列管理技術重建新的樹冠。如玉美村康志亮有一衰老茶園采取重剪結合留養(yǎng)方式。春茶前后重剪高度20—30cm,當年春夏茶留養(yǎng)不采,秋后第一次定剪45—50cm。第二年打頂采,春茶后第二次定剪65—70cm。第三年開始留葉采并每年春茶后輕度修剪,剪平樹冠表面,使高度控制在75—80cm。
施肥技術
在茶樹栽培的綜合性農業(yè)技術措施中,以施肥效果最為顯著,也以施肥與茶葉品質、產量、成本和效益的關系最為密切。永春佛手茶的施肥應注意根據佛手茶的品質特征,茶樹各生育期對養(yǎng)分的要求,優(yōu)化施肥技術,努力做到合理施肥,以達到優(yōu)質、增產、樹旺、低成本、高效益的生產效果。
1、N、P、K三要素合理配合。N肥有利于茶葉中含N物質生成,但過量又會使葉綠素含量增加,并抑制茶多酚、糖類等物質的合成,對香氣的形成,滋味的濃鮮爽度和葉色都有影響。而P肥能促進茶多酚和糖分等可溶性物質含量增加。K肥對茶紅素、茶黃素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。因此N、P、K三要素的合理配施,有利于提高佛手茶的品質,據調查如表1所示分析,N、P、K配比約為2.18:1:1.29。
永春佛手茶栽培技術
永春佛手茶管理技術